理臣百科欢迎您! 理臣:理臣教育官网 理臣咨询官网
400-835-0088
会计百科
首页 > 成本会计 > 恶性通货膨胀 > 恶性通货膨胀定义
恶性通货膨胀定义
在经济学上,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,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,就使货币失去价值。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。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%或更多,但很多时在宽松上使用的比率会更低。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“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”。当越来越多的通胀现象随着周期反复发生会产生恶性循环。有关恶性通胀的肇因虽有很多争议,可是当货币供给有异常的增加或钱币大幅的贬值,且常与战争(或战后)、经济萧条、及政治或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时,恶性通胀便日益明显。

恶性通货膨胀定义
1956年,Philip Cagan撰写的Monetary Dynamics of Hyperinflation,一般被视为最早研究恶性通胀的书目,他当时把每月50%以上的通胀,称为“恶性通胀”,又或“超通胀”。现时国际会计标准29指恶性通胀具有四项特征:

公众不愿持有现金,宁可把金钱投放在外国货币或非货币资产。
公众利用外国货币,结算自己本国货币的资产。
信贷是按借款期内的消费力损耗计算,即使该时期不长久。
利率、工资、物价与物价指数挂钩,而3年累积通胀在100%以上。
在日常生活中,公众轻易感受得到恶性通胀的影响。在一些知名例子中,德国在1920年代初的物价,曾在每49小时增加1倍;1940年代初的希腊被德国占领时,物价每28小时上升1倍;匈牙利战后曾每15小时增加1倍。这种极端例子一般在战事发生,即使近数十年亦时有出现。1993年10月至1994年1月,南斯拉夫每月的通胀就高达百分之3.13亿;乌克兰、秘鲁、墨西哥、阿根廷、巴西等,亦在1980或90年代面对严重通胀。最近期例子为委内瑞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