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臣百科欢迎您! 理臣:理臣教育官网 理臣咨询官网
400-835-0088
会计百科
首页 > 金融证券 > 流动性陷阱 > 流动性陷阱现实案例
流动性陷阱现实案例
日本迷失的十年
新古典经济学家断言,因为庇古效应,增加货币余额对总需求有直接影响,所以即使处于流动性陷阱,扩张性货币政策仍能够刺激经济。在1990年代,这断言给予日本银行信心去着手进行量化宽松。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在日本经济陷于已经零息、又处于特长地停滞发展的期间再次受到广泛关注。[1]1985年美日签署“广场协议”,日本政府承诺日元升值,日本出口竞争力大幅衰退。1990年代以后,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即陷入流动性陷阱,保罗·克鲁格曼说:“日本已经落入流动性陷阱之中,它无法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得以恢复,因为即使利率为零也还不够低。”[2]日本自1990年开始调降利率,1991年仅有6%,1996年企业负债比增加了75.4%,1997年又将消费税由3%提高到5%,最后日本利率已降至“零利率”的水平,却仍无法诱发企业贷款投资,史称空白十年。

欧美金融危机
2008–2010年美国和欧洲的央行抱有与90年代的日本央行相同的信念,所以突然采取量化宽松政策。这政策尝试透过削减短期目标利率以外的手段刺激经济。

金融海啸曾在美国和欧洲引起轰动。从2008至2010年,各中央银行所订的短期息率已经接近零。[3]

在2010年10月,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·斯蒂格利茨解释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如何执行另一种货币政策——通货创造——去对抗流动性陷阱。[4]斯蒂格利茨指出联邦储备系统预期,透过印发6000亿美元并直接将之注入银行体系,逼使银行贷出更多本地贷款和按揭贷款。可是,他亦提到银行会宁可把钱用作投资往更有利可图的海外新兴市场。斯蒂格利茨和其他人亦指出,银行亦会投资外币,这有机会引发货币战争,尤其中国或许将有所反应。[5]